车规级MCU国产替代率仅1%
特别是在2020底全球芯片产能紧缺之后,随着智能汽车的销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整个汽车产业的严重“缺芯”。
根据ICInsights数据,全球MCU市场规模在经历2020年下降后,随着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达到196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达到215亿美元。
其中,2021年全球车规级MCU市场规模为7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规级MCU市场规模超过110亿美元。
这些厂商同样也是全球车规级MCU的主要供应商。相比之下,国内芯片厂商在车规级MCU领域仍非常的薄弱。
据芯科集成联合创始人、资深技术市场总监王超介绍,按照一些专业的评估机构,国产车规级MCU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应该是有3%-5%,但是按照我们跟客户实际去沟通,比如南方某大小OEM/主机厂,虽然其研发能力也很强,什么样的国产MCU都愿意去测试,但是实际上国产替代率也就1%左右。
那么,为何国产车规级MCU领域如此薄弱?
因为,车规级MCU相比非车规MCU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信息安全方面,随着汽车传感器、ECU越来越多,软代码越来越多,以及联网化,将不可避免的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风险。所以芯片厂商在信息安全方面,也需要满足HSE和 Evita Medium HSM的要求。
严格的安全、可靠性准入标准为汽车MCU树立了较高的技术和准入壁垒。汽车MCU作为控制器件的核心芯片,需在复杂运行环境里(包括高温、低温、不同湿度等)安全运行15年+,可靠性要求逼近0PPM(0PPM,每百万零缺陷)。
其次,相对于ARM Cortex内核垄断消费电子市场、x86垄断PC市场,汽车MCU市场的内核架构则比较多元。
虽然Arm架构和厂家自研架构目前占据车载娱乐/车身/底盘等应用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RISC-V兼具开源和通用优势,近几年已经成为主流厂商布局的重点方向。比如瑞萨电子也开辟了全新的RISC-V MCU产品线。
32位MCU广泛应用于仪表板控制、车身控制、 多媒体信息系统、引擎控制,以及新兴的智能性和实时性的安全系统及动力系统、 ADAS 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国内新兴的车规级MCU厂商很多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RISC-V架构来做自己的车规级MCU,比如云途半导体、武汉二进制、国芯科技以及芯科集成。
芯科集成成立于2022年4月,创始人为国内最早一批汽车芯片设计师,专攻车规级芯片研发多年,从架构定义到大规模量产具有丰富经验,所负责的项目量产成功率100%,掌握了零缺陷车规级品质芯片的开发流程。具有独到的芯片全流程自动化开发平台搭建技术,克服了研发质量和进度对人的高度依赖,具有丰富的大型SoC芯片研发到量产进入市场的全流程经验。
依托自研的全流程自动化车规芯片开发平台,芯科集成力图打造可对标欧美日系车规芯片大厂的零缺陷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有能力高质高效推出车规芯片,快速形成产品矩阵,满足广大客户不同的产品需求。
“我们在安全上做了很大的努力,CX3288是全片的ECC。不管是内部的Memory还是外扩的Memory,都可以实现ECC的纠错。另外,我们全线的BIST。如果说下一步把内核换成双核,我们就很容易实现功能安全SoC的一些标准。”王超进一步补充道。
“我们车规级RISC-V MCU从价格、性能、灵活性和自主可控方面都具有优势,特别是在与国外基于Arm或自有架构的车规级MCU厂商竞争时。我们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国内首创的用于车规级MCU全流程自动化开发的平台,用在车规芯片开发上,可以大大的降低时间和减少芯片开发中出错的几率。即使是与国内厂商相比,我们也拥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丰富的外设,能够提供满足车规客户需要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以及完善的软硬件生态。”王超总结说道。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yunlianauto.com/article/46/4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