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unlianauto.com

现在居然还有降价的新能源车?

春节前夕,你还有买车的打算吗?   按照公历计算汽车的淡旺季,应当为1-2月热销、3-4月低

春节前夕,你还有买车的打算吗?

 

按照公历计算汽车的淡旺季,应当为1-2月热销、3-4月低迷、5-6月热销、7-8月低迷,9-12月均为热销。这个周期重合了法定节假日和中国传统节假日,比如春节长假、国庆长假等等。这些热销的时间点,往往是人们返乡热情比较高的时候,俗称自驾返乡潮,所以才会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汽车热销季。

 

但2023年的1月份,却与往年有所不同。有着近十三年历史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从2023年1月1日起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系列政策及规划,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国家将不再给予补贴。按照此前的补贴金额计算,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为4800元/辆、而纯电动车最高为12600元/辆——所以,补贴退坡后基本上都会有5000-10000元的涨幅。

 

这意味着,大批的新能源车企会选择在补贴取消之后进行涨价,而涨价的成本必然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说白了,今年起消费者买新能源汽车更贵了。


新能源齐涨价,消费者犹豫了

纵观历史,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刺激作用。
 
2009年1月14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正式出台,文中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10天后,财政部、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至此,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代的大幕被缓缓拉开。
 
早期的新能源补贴,其实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推动效应,对于提前进入技术转型的企业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由此,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当中。
 
从结果来看,补贴确实拉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最近这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经达到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另外,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了六席。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虎嗅表示:“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从2015年至2018年属于政策导向,2018年之后就向市场导向转向,到2020年下半年基本转型成功。”事实上,在市场逐渐转为市场导向之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也开始进行逐年退坡。直至2022年底,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在补贴退坡的过渡阶段,往往会出现两种购车心理的消费者:第一类是已经决定要买新能源汽车的人,经过销售人员的再三催促,最终赶在12月补贴取消前完成提车;但另一类则是犹豫不决的摇摆用户,在补贴彻底取消之后,会因为意向车型出现涨价,而选择暂时观望一段时间。
 
比如,在2022年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了34.7万辆,同比2021年1月大增132.0%,但环比2021年12月却下降27.0%。有趣的是,这一环比降幅与2021年1月的25%特征基本一致。
 
这说明了一个现象:补贴退坡之后的涨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欲望会起到“冷却作用”。由此可见,2023年1月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同样也可能因为涨价而出现短暂的低迷现象。
 
不过,与往年的涨价大潮不同的是,今年市面上开始出现一批降价让利消费者的动作出现。比如AITO问界就宣布:自2023年1月13日8点30分起,AITO问界系列部分车型带来新年新价格,AITO问界M5 EV调整后售价为25.98万元起,AITO问界M7调整后售价为28.98万元起。
 
这次价格调整,对于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利消费者,才是真·实力
 
当下内卷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已然形成了两派车企:一种是涨价派,另一种是降价派。
 
涨价派在补贴终止之后选择大肆涨价,主要的原因是:新能源产品本身的利润微薄,车企又过于依赖价格优势来获取市场份额。这使得补贴政策终止之后,企业被迫提高价格来维持正常利润水平。
 
透过现象看本质,拿补贴当作涨价的幌子,实则却是为了掩盖动力电池涨价的无奈。
 
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的均价为51.2万元/吨,几乎是2020年同期价格(5.2万元/吨)的10倍。而在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车企追求高续航里程的产品。从2022年第11批新能源车免车购税目录看,续航里程大于600公里的车型,在2020年只有不到30款,2021年提升至58款,而2022年爆发增长至119款。
 
所以,补贴退坡叠加动力电池原材料上涨,成为新能源车企纷纷涨价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补贴终止之后还能进行降价的企业,必然是具备较强的自我造血能力,可以承担补贴浮动的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渠道等环节,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最终才能做到让利给终端消费者。
 
AITO问界就属于后者。众所周知,AITO问界采用的是华为智选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主机厂-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从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等多个环节出发,提升整体效率,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的情况出现。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yunlianauto.com/article/44/43558.html